欢迎访问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网站(http://www.fysey.cn)!

 欢迎访问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网站(http://www.fysey.cn)!

肾脏内科
关注安全用药,谨防药物相关性肾损伤——写在第12个世界肾脏日来临之际
来源: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作者:张瑞发布时间:17-03-03浏览次数(142159

常见肾毒性药物如下表

药物编号

毒性药物名称

毒性症状

毒性机制

1

阿米卡星

血尿、排尿次数减少或尿量减少等。

阿米卡星与蛋白结合率很低,药物在尿中基本上以原形排泄,通过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管部分重吸收,对肾组织有强亲和力,故肾脏中的浓度较高,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肾损害。

2

妥布霉素

尿NAG值升高、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升高等。

妥布霉素经肾小球滤过后在近曲小管内积聚并与近曲小管刷状缘泡状结构上的酸性磷脂受体结合,其多数被膜上富含酸性磷脂的初级溶酶体吞饮摄取,能抑制溶酶体内磷脂AC的活性,使磷脂降解障碍,导致磷脂堆积,使膜结构改变,造成溶酶体通透性增高,膜破裂和多种水解酶溢出并引起细胞的继发性损伤。

3

庆大霉素

少尿、血尿、无尿等。

庆大霉素有选择性浓集于肾皮质细胞,并引起近端肾小管损伤,致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4

小诺米星

肾小管性蛋白尿等。

小诺米星的近端肾小管吸收功能强,易早期受损,药物蓄积后首先损害肾小管刷状缘膜,且可抑制肾小管细胞内多种酶系统活性,进而使溶酶体肿胀破裂,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自溶和局灶性坏死。

5

青霉素

血尿、蛋白尿、嗜碱性细胞尿等。

青霉素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以及血浆蛋白结合形成全抗原,导致红细胞破坏,溶血产物引起肾小管细胞坏死和管腔阻塞,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6

阿莫西林钠

血尿、蛋白尿、结晶尿等。

阿莫西林钠是时间依耐性抗菌药物,减少用药次数和增加单次用药剂量可能会减低药物疗效,同时增加了肾脏负荷,药物结晶可阻塞肾小管和输尿管,损伤尿道黏膜,从而出现尿痛、血尿、蛋白尿,药物结晶排出形成结晶尿。

7

哌拉西林钠

肾功能衰竭等。

大部分哌拉西林钠通过人体肾脏排泄,长期使用会使肾脏负荷增加、损坏肾小球,严重时会使肾小球和肾小管坏死,从而引起肾功能衰竭。

8

头孢氨苄

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和肾功能损害等。

头孢氨苄经肝脏内乙酰化后主要由肾脏排泄,大部分经肾脏以肾小管分泌方式排出,通过其代谢产物在细胞内蓄积,可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

9

头孢哌酮

肉眼血尿、急性肾功能衰竭、蛋白尿等。

主要是由于药物的直接肾毒性(与药物浓度及剂量相关)影响肾细胞代谢过程,抑制、干扰肾小管细胞酶活性,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而致血尿。

10

头孢地秦

少尿、肾功能衰竭等。

头孢地秦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导致一系列免疫反应,通过免疫介导(体液介导、细胞介导)可损害肾脏。

11

万古霉素

血尿素氮、血清肌酐明显上升。

万古霉素主要以原形从肾小球滤过,经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而排泄,其血清半衰期与肾功能有关,若在体内蓄积,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动物实验表明,其机制主要是万古霉素导致肾小管近曲端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反应所致。

12

磺胺嘧啶

结晶尿, 血尿, 管型尿, 尿痛, 尿量减少甚至尿闭, 肾小管坏死等。

尿内形成结晶,导致肾内阻塞,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13

柳氮磺吡啶

结晶尿、血尿和管型尿等。

在酸性条件下,饮水量少时柳氮磺吡啶在尿中可形成结晶,阻塞尿路,导致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14

阿司匹林

血栓性微血管病变、慢性间质性肾炎等。

阿司匹林长期应用可引起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炎,出现肾乳头坏死并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称为解热镇痛药肾病。此外,阿司匹林还能影响尿酸的代谢,尿酸的蓄积会使尿酸性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恶化。小剂量能降低尿酸排泄, 使痛风患者尿酸水平升高, 尤其合并尿酸性肾病者,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肾脏毒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大。

15

对乙酰氨基酚

血栓性微血管病变,慢性间质性肾炎等。

对乙酰氨基酚导致肾毒性的机制,普遍认为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有关:即过量对乙酰氨基酚在肾脏也被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产生NAPQI,在谷胱甘肽耗竭后与细胞蛋白结合,引起氧化性应激、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肾损伤。

16

吲哚美辛

间质性肾炎等。

吲哚美辛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减少肾脏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从而引起相关肾损害。

17

双氯芬酸

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间质性肾炎等。

双氯芬酸钾可使前列腺素合成受阻,引起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缺血引起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而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间质性肾炎。

18

塞来昔布

长期应用塞来昔布会导致肾乳头坏死或其它肾脏损害等。

有些患者长期使用该药可导致剂量依赖性的前列腺素生成减少,随之发生肾血流减少,从而造成明显的肾脏失代偿,引起肾功能衰竭。

19

卡托普利

蛋白尿、同时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

用药初期血压降低,可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血管阻力,降低肾脏血流量。但继续服药后,肾血流量及肾小球虑过率均增加,蛋白尿的发生率约l%,多认为系变态反应性膜性肾炎所致。

20

福辛普利

肾功能不全等。

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程度远大于入球小动脉,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力进一步下降,导致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导致血肌酐排出减少。

21

顺铂

肾小管功能损害和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管性蛋白尿、尿酶、肾性糖尿病等。

顺铂及其代谢产物主要从肾脏排泄,在肾脏的浓度最高,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药物浓度为细胞外液的5倍以上。肾脏病理改变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可见刷状缘脱落、坏死、变性或肾间质水肿。

22

甲氨蝶呤

血尿、蛋白尿、少尿、氮质血症,严重可引起尿毒症等。

甲氨蝶呤在酸性尿液中易形成结晶,造成肾小管堵塞,导致高尿酸血症性肾病,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23

阿扎胞苷

肾性糖尿、磷酸盐尿、多尿、肾小管酸中毒和氮质血症等。

单独应用不出现肾脏损害,与其他药物联用可出现肾性糖尿、磷酸盐尿、多尿、肾小管酸中毒和氮质血症等肾毒性损害,主要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

24

丝裂霉素

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溶血尿毒综合征。

丝裂霉素的肾毒性最大,可导致ATN和血栓性微血管病,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和入球小动脉内可见纤维素沉积,或纤维素样坏死。

25

干扰素(IFN

蛋白尿、肾病综合征等。

FN代谢物为IFN-αIFN-βIFN可导致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病理改变为微小病变,IFN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病理改变为急性肾小管坏死。

26

白细胞介素-2IL-2)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

IL-2可引起低血压和()肾脏有效灌注不足、血流动力学紊乱外,主要与肾小球超滤压或超滤系数下降有关。

27

门冬酰胺酶

高尿酸血症、严重的可引起尿酸性肾病、肾功能衰竭等。

门冬酰胺酶为取自大肠杆菌的酶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由于大量肿瘤细胞快速破坏,致使释放出的核酸分解的尿酸量增多。

28

贝伐珠单抗

蛋白尿。

贝伐珠单抗抑制足细胞VEGF的表达,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高,肾小球滤液中的蛋白质增多,如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即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所含的蛋白水解酶丢失,进而引起肾小管功能障碍,重吸收能力降低,最终导致蛋白尿。

29

呋塞米

急性肾小管坏死或急性间质性肾炎等。

呋塞米与肾小管细胞膜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体结合,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或急性间质性肾炎,引起直接肾毒性;呋塞米增加肾脏对钙的排泄,导致慢性肾脏病。

30

甘露醇

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等。

甘露醇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导致管腔的闭塞;大剂量甘露醇可诱发血管活性物质的产生,从而收缩肾血管刺激致密斑激发管球反馈,引起入球小动脉收缩。

31

两性霉素B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及抗利尿激素性尿崩症、低血钾、低血镁、血肌酐及尿素氮升高

两性霉素B对肾小管有直接毒性作用,还可引起肾入球及出球小动脉收缩,导致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以致急性肾功能损害。

32

环丙沙星

急性肾衰、急性间质性肾炎、少尿、血尿、尿潴留、结晶尿

环丙沙星通常浓集于肾脏,可通过各种机制引起肾脏损害如直接损害肾小管、间质性炎症、肾电解质水平改变或肾小球损害。

33

阿昔洛韦

腰痛、少尿、无尿、蛋白尿、血尿、结晶尿

阿昔洛韦是一种大分子化合物,主要经肾脏排泄,60 %90 %由肾小管分泌,少量经肾小球滤过,其肾小管内浓度比血药浓度高10倍,其发生机制可能为阿昔洛韦在尿中相对不容,极易在肾远曲小管腔形成结晶,使肾小管堵塞。

34

利福平

血尿、少尿、无尿、尿素氮及血肌酐升高、急性肾功能衰竭

利福平作为小分子化合物,只有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具有抗原性,产生利福平-抗体利福平复合物,通过免疫机制介导致肾损伤。

 

[12 [3


上一篇下一篇


 

站内搜索:

 

 
 
进入编辑状态